近來,名為「CTO」的各類 MEME 幣備受市場炒作的同時,也進一步激起 CTO(社區接管)文化的關注度。CTO(社區接管)項目的興起源于 MEME 市場各種 Rug 現象的充斥,借由“社區自治與集體決策”的旗號,這類概念項目已日益受到投資者追捧,特別是部分成功“翻盤”案例更是刺激著市場參與情緒,也一度演變為謀利新手段。
被同名項目率先炒作,MakeNow 官方 MEME 也要被 CTO 了?
繼 Pump.fun 大火后,DEX Raydium 也最新推出了競品 MakeNow.Meme,CTO 就是官方發行 MEME 幣之一。市場狂熱情緒下,CTO 在上線一天內獲得約 3000 萬美元資金的參與,自然也有聰明錢吃到高倍盈利。據 Lookonchain 監測,有交易員花費通過交易 50 枚 SOL(約 8500 美元)購買了 2.568 億枚 CTO 后獲利 4771 枚 SOL(約 81.1 萬美元),收益率達 94 倍。
投資的悲喜并不相通,聰明錢賺得盆滿缽滿,也有很多投資者卻顆粒無收甚至虧損嚴重。由于 MakeNow 官方并未在最開始公布 CTO 的正確合約地址,Solana 市場十余個同名虛假項目就已被資金率先炒作起來,但在真正官方項目被公布后瞬間歸零。
當然,這種歸零結局的同名 MEME 幣也是常見景象。而官方認證的代幣 CTO 在經歷同名項目熱度消耗后價格也難以長久支撐,在上線數小時后就已開始螺旋式下跌,大有被 CTO 之勢。DEX Screener 數據顯示,截至發文,CTO 的最高跌幅高達 95.8%,市值僅剩約 60 萬美元。




有意思的是,Solana 并非是首批發行 MEME 幣 CTO 的鏈,在此之前 Base 上就已出現。上個月,由于 Solana 的強勢霸屏,Base 上的 MEME 社區為奪回熱度開始策劃了相關 CTO 運動,隨后得到了 Base 創始人 Jesse Pollak 的回應,MEME 幣 CTO 也由此誕生,并借此來調侃 Solana 上泛濫的虛假 CTO 項目。DEX Screener 數據顯示,Base 上的 CTO 市值不敵 Solana,市值僅約 40 萬美元。
社區自治成 MEME 幣的價值武器?
事實上,歸零 MEME 也正變得有利可圖。作為本輪牛市周期持續流行的主導敘事,MEME 在發行門檻降低以及反 VC 情緒等因素推動之下呈現愈演愈烈之勢,但背后更多的卻是多巴胺刺激以及幸存者偏差存在,Rug 事件正日漸頻繁。
瞄準投資者渴望翻盤或急于獲利的心理,CTO(Community Take Over)日漸流行。在這些投資者看來,盡管項目跑路,但一旦成為 CTO 項目不僅可排除開發者老鼠倉,且更具社區凝聚力和共識。特別是以往多個項目被社區接管后一路飛漲后,這種方式被愈發認可。
例如,WIF 在社區自治后成為市值已飆升至超 18 億美元,成為第四大 MEME 項目;市值排名第九的 MOG 也是社區接管的成功例子;POPCAT 則為首個貓貓主題的 CTO 項目,市值已排名 MEME 榜單前十。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比特幣和狗狗幣也算是 CTO 的 OG。”加密 KOL@neso 曾發推文表示。
從 MEME 項目被 CTO 重建的方式來看,據@neso 此前披露介紹,有些跑路項目是被巨鯨持有者直接接手,還有 CTO 團隊會向原始 DEV 索要相關項目賬號,或更多是另起爐灶,只需要花錢更新 Dex Screener 和 DEXTools 等這些平臺上的信息即可。而隨著 CTO 項目的參與度越來越高,市場還出現專門的 CTO 項目推送頻道等監測工具。
然而,CTO 項目也有著多重風險,據@neso 透露,CTO 的實際情況非常復雜,絕大部分 CTO 都是一種階段性運營,也就是有人跑出來接手運營,做一波行情之后再次跑路。且還有不少項目方上演“真假 CTO”的戲碼,在跑路后選擇自導自演 CTO,可謂“一魚兩吃”。不僅如此,不少 CTO 劇本也相比 Drama,例如 BILLY 同時被 9 個 CTO 運營、DJCAT 因原社區接管者懷孕退出后將再次被 CTO 等。
眼下,CTO 項目的過熱炒作行為也正遭到社區批評,這種方式被認為是對項目方作惡行為的縱容,且無法知曉 CTO 的真實意圖,將對交易者利益帶來進一步損害。